活动概要
2025年8月13日至17日,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研修班于苏州大学顺利举办。本次研修活动由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承办,宿迁市85名负责区域教育工作的分管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参与其中。研修班以“深化教育改革,赋能校长治校能力”为核心主线,通过专家引领、考察名校、开展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助力校长队伍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治理”“常规办学向特色办学”“关注当下向谋划未来”的战略转变。
一、红楼启智,研修润心
8月13日,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天赐庄校区红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宿迁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夏群,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帆,宿迁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李远,宿迁市教育局机关第二支部书记、机关纪委委员徐彬,宿迁市教育局润心专班负责人陈海鸥出席。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办公室蒋松言主持本次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杨帆代表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对自宿迁市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及全体学员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新教育实验以教师成长为起始点,专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秉持这一理念,为本次研修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专题课程,将名校走访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构建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成果展示”的循环发展路径,以助力研修班学员更新教育理论观念,提升治校管理能力,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推动师生教育生活迈向幸福完整。

宿迁市宿豫区玉泉山路学校校长张保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示将珍惜这次宝贵的研修机会,听取权威专家和教育名师的授课及指导,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应对新形势下教育的新挑战。
夏群指出,本次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研修班旨在培养专家型校长队伍,以适应教育新常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她强调,学员们应珍惜学习机会,深入思考,学以致用,并要求严守纪律,展现宿迁教育工作者的良好风貌。

二、文化立根,思想铸魂
8月13日下午,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为本次研修带来首场专题辅导。查佐明校长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展开了系统阐述,着重解读了“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并明确了“六个下功夫”的实践要求。
查佐明校长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洞察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详尽剖析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全面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强国的“九个坚持”、六个“力”、五对重大关系等科学内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全新境界,将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至新的高度,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引。

当晚,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尹艳秋作《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内容与实施路径》的报告。尹艳秋教授科学准确地阐述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重点围绕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培育、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身份认知、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实施路径等维度,剖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校长及教师队伍应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大先生。

三、深耕实验,聚焦行动
本次研修深度融合“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组织校长团队实地考察新教育实验在基层学校的创新实践情况,助力学员深入了解新教育实验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新教育实验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魅力。
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是首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本次研修活动中,学员们参观了玉峰实验学校老校区的校园环境,学习了玉峰特色的“三点半课程群”体系,领悟了新教育实验项目在玉峰实验的发展历程与丰硕成果。



为让学员们深入了解新教育实验,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帆作《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二十五年》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教育实验由萌芽到创立再到迅速拓展的发展历程,详细阐释了新教育“十大行动”的核心内涵和具体表现,分享了新教育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对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在互动环节,杨帆就宿迁中小学办学实践与十大行动的契合点与学员展开交流,并特别指导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

围绕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昆山市教育局学校发展指导室指导师朱小敏作了题为《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报告,详尽分享了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每月一事”项目的起源与核心要义,系统介绍了自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展示了该项目先进的理念、切实的举措以及丰硕的成果。昆山市家校合作指导中心副主任尹弘敏作了《基于美好教育愿景的协同育人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从优化机制、建设组织、设计大纲、建构体系、培养师资、优化平台、研发课程、表彰推进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家校社教联体”的建立与运行机制,分享了“活力父母课堂”和“走班式家长学校”两个成功范例,为宿迁中小学推进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郁美娟作了《师生共研:把创意种进童年院子》的报告,介绍了玉峰实验学校的基本状况,着重分享了以“生长式”儿童幸福成长为核心的“院子课程”体系。从课程开发、未来教师培养、品牌辐射机制三个维度,介绍了如何借助特色课程推动儿童成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校访研思,名师论道
苏州市吴江区是“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其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系统推进,聚焦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与教学评方式的变革,具有先行经验和示范价值。在“课程与教学”专题,研修班学员们来到吴江区,实地走访多所中小学校,听取多位教育专家的前沿报告,沉浸式地体验了从特色课程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到教学成果凝练的完整链条。



在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学员们感悟了书法特色从薄弱校到品牌校的蜕变历程。在屯村实验小学报告厅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江区教育局管建刚作文教学研究室主任管建刚作了题为《课堂管理:决定教师成败的首要因素》的报告。管建刚指出,优质的课堂管理,蕴含于教师的步履与眼神之中。教师脚步所至之处,管理亦随之覆盖;目光所及之处,关注亦随之跟进。随后,他反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逻辑,并借助自身教学中的实例,生动诠释了有效课堂管理对营造高校课堂的关键作用。

在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学员们感受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课程文化。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副校长徐峰以《以研促学:中学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为题,指出当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整体育人观念缺失,评价方式单一;其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的方式陈旧;其三,缺乏问题导向,研究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些问题,徐校长阐述了如何通过开展具体的科研项目来解决现存问题,进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切实达成以研促教的目标。

围绕“如何将日常教学中的良好做法转化为可推广、可获奖的优质成果”这一问题,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帆开展了题为《高层次教学成果的培育、凝练与申报》的讲座。基于教学成果奖的设立背景与核心特性,分析了基础教育类获奖成果广泛覆盖、重点引领的特点,并通过对历年获奖学科数据的分析,助力学员深入了解教学成果奖。随后,他着重指出,各学校务必立足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借助科学化设计、过程性实施以及可行性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培育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并实现从实践到推广应用的广泛辐射,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五、专业提升,数智赋能
数字浪潮为教学赋能,创新课程应运而生,教师专业水平的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次研修主要通过专家讲座与实地访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教科研推进、课程整合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系统学习,为学员专业素养与治校能力的全面提升蓄势赋能。
为切实增强校长的科研领导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创新能力,本次研修搭建了一条由科研顶层设计拓展至课程实践落地,再延伸至资源支持保障的循序渐进的提升路径。
苏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夏之晨在《中小学教科研的行动路径与学校管理》讲座中着重强调:“科研并非教师的附加任务,而是校长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她指出,校长应当成为科研生态的首要架构者,构建“问题诊断—课题孵化—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是解决实践难题的核心途径;通过公正的评价激发教师科研的内在动力,使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校长更应以身作则,将科研理念深入融入学校管理体系。

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部特聘主任徐燕萍基于新课标深入剖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准指出政策落地的关键突破点。她以图解方式阐释纲要的核心要点,明确“社会服务与项目学习”的双轨实施路径;通过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与创新素养;着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主题式课程链,使素养培育在真实的情境中得以落实;深入解读“静脉学习”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范例,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启示。

针对资源差异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学校副校长沈峥嵘提出了三重突围策略。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坚守人文导向,秉持“教师转型比设备升级更为重要”的理念;开发云端教研、智能农耕课等低门槛工具,实现教学场景的创新;巧妙借助高校资源搭建校长决策力、创新力等六维能力模型。

在“人工智能”专题研修中,学员们来到书香校园建设示范校——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通过实地观摩揭示文化场域的深层力量。在人工智能专题的讲座培训中,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副校长祁华忠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重构路径。在政研一体推进的过程中,可移动智能学习舱达成了空间的柔性再造;“小易”AI系统借助自适应推送实现了资源内核的进化;教师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策展人,践行“把学习还给学生”的教育使命;通过技术赋能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成长。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教科室主任助理钟天骐对数字化课堂观察的双重性进行了辩证审视。AI生成的“主体性热力图”和多维协作分析突破了传统主观经验判断和低效手工记录等痛点,效率提升达70%;未来将建立人机双轨校验机制,实现技术高效与人文温度的完美平衡。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教务处副主任章陈斌在讲座中着重强调了技术落地的制度保障。明确必修课时与评价标准,筑牢课程实施的根基;建设AI创新实验室,打造沉浸式体验场域;构建“基础认知—伦理意识—创新能力”三维素养图谱,让技术赋能扎根于育人本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六、日知躬行,笔耕致远
写作是校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梯,不仅能够锤炼思维、沉淀经验,更能唤醒教育者的专业自觉与行动力。在教育实践的漫长旅程中,持续而深入的写作,成为一个人乃至一群人思想长跑的力量源泉。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写作能力,学员们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幼儿园,听取了由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明远教育奖”获得者、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吴江)办公室主任张菊荣所作的《思想的长跑:一个人与一群人》讲座。

张菊荣回溯自身成长历程:自身为乡村教师时起便坚持每日写作,后于“教育在线”论坛与朱永新教授相识;将教育随笔汇编成一系列论文与著作,还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日知录”行动,每日坚持写作,精心编印出版《日知者》旬刊,形成了“写作即思考,思考即行动”的校长成长模式。“这些日志是成员们每日思考的成果,是他们教育实践的珍贵记录,更是他们锻炼行动力、思想力、学术力,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环节。”“一支笔,不仅能够记录教育现场,更能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唤起专业自觉”,张校长以自身经历印证了写作对教育者精神成长的促进作用。

七、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8月17日,研修班结业仪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幼儿园多功能厅举行。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帆,宿迁市教育局机关第二支部书记、机关纪委委员徐彬,宿迁市教育局润心专班负责人陈海鸥出席。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办公室蒋松言主持本次结业仪式。

在结业仪式上,杨帆院长、徐彬书记以及陈海鸥主任为研修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授予孙兆勇等二十人“优秀学员”称号。优秀学员代表、沭阳县颜集中心小学校长孟铁牛进行了发言。孟校长称,此次研修不仅拓宽了自身视野,更使其深刻体悟到教育创新与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他决心以更为饱满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为提升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陈海鸥表示,此次研修班不只是一场知识的盛会,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诸位学员身为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承担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职责。经由系统学习与实地考察,深刻体悟到了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更为清晰地意识到自身在教育创新和专业成长方面的欠缺与差距。大家务必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引领学校迈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杨帆对研修班学员顺利完成此次研修致以热烈祝贺,并向在本次研修中为学员们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专家及工作人员表达衷心感谢。他着重指出,本次研修班虽已圆满结束,但教育创新的征程方才起步。期望各位校长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新教育理念深刻铭记于心、切实付诸实践。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持续探索、稳步前行,为宿迁市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身力量。与此同时,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也将持续关注各位校长的成长与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协助,携手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进步。
本次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研修是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实践,彰显了高校在区域教育发展中的智库担当。研修依托百年学府的深厚积淀,融合新教育实验二十五载的实践探索,启迪智慧、凝聚共识、赋能未来。今后,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将持续以新理念引领发展航向,以新路径赋能成长阶梯,以新智慧点亮未来灯塔,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多维淬炼课程教学,协作共话教师发展,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