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日,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依据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国内学术成果相关数据,发布了“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该榜单及其遴选活动旨在客观、科学衡量并表彰近十年来国内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杰出的学者群体,不仅是对学者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学术影响力的全面检阅。
本次榜单的遴选过程参考了近十年发文量、被引量及其学科理论均值、合作者数量及其署名顺序作为筛选标准和分析权重,统计了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SCI)进行加权累计并进行排序,最终从335万名有资格的学者群体中选取排序前1%形成了“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榜单。
我院朱永新教授、杨帆副教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榜单。
近年来,我院持续在教学成果、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工作中取得亮眼成绩,各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朱永新
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著作
《朱永新教育作品》珍藏版20册
漓江出版社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教育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代表文章
[1]朱永新,罗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教育百年[J].教育研究,2021,42(07):4-15.
[2]朱永新.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0):1-10(《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朱永新.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08):3-2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4]朱永新.教研制度:强国建设的教育基石[J].教育研究,2024,45(01):80-8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5]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1-5.
[6]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09):18-24.
[7]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11):1-44.
[8]朱永新,约翰·库奇.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朱永新与约翰·库奇关于未来教育与学习升级的对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3):1-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9]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38(11):75-80.
[10]朱永新.从阅读公平走向社会公平[J].中国出版,2021,(03):11-14.
杨帆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代表著作
《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代表文章
[1]杨帆,何雨璇,夏之晨.反思会持续改善教师的课堂行为吗?——基于对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追踪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0):17-28.(《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2]杨帆.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3):71-83.
[3]Yang, F., & Xia, Z.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The rol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classroom compositio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3,155:107294.(SSCI一区论文)
[4]杨帆,李朝阳,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15,(12):43-51.
[5]朱永新,杨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7):1-1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两年内被引1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