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读迪昂著《脑与阅读》
时间: 2024-02-03 作者: 朱永新 浏览次数: 502

“此时此刻,你的脑正在完成一件惊人的壮举:阅读。你的眼睛跳跃地扫视着这个页面,每秒钟会停四五次,让你刚好可以认清一两个字。当然,你根本意识不到这种跳跃的摄入信息的过程,只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进入你的意识。但是,白纸上的几个黑色符号是如何投射到你的视网膜上,并唤起脑中的整个阅读过程的呢?”

这是《脑与阅读》一书开头的一段文字。当你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呢?阅读与大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脑与阅读》(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著,周加仙等译,湛庐文化出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的作者是欧洲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法兰西学院实验认知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我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2012年台湾地区就出版了洪兰教授的译本《大脑与阅读》,信谊基金会送了这本书给我。后来大陆的出品方也送了预读本给我,邀请我为这本书撰写推荐语。

我在《脑与阅读》的推荐语中说:“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离不开脑科学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本质是大脑改变的过程,即脑的可塑性……本书与当下的教育创新、终身学习等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密切相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知识传播者阅读。”这里,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儿童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掌握人类几千年创造出来的文字系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人脑的构造又为人类的阅读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一、人类是如何学会阅读的?

人类是如何学会阅读?其他灵长类动物为什么不能够学会阅读呢?

毫无疑问,阅读与大脑的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迪昂在书中指出,影响阅读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视觉系统,二是头脑中的阅读通路。阅读的过程开始于书页反射的光子撞击视网膜的那一刻,位于视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凹”,是视网膜中唯一拥有密集的、对光线高度敏感的、具有足够分辨率的视觉细胞的区域,是真正用于阅读的地方。

正因为需要将文字放到“中央凹”来阅读,眼球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移动,来回扫视。当目光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一般只能认出一两个单词。我们的目光,并不是在书上匀速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即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从一处跳向另一处的运动。一般来说,“中央凹”一次注视的信息,最多只有7~9个字母(中文可能只有三、四个汉字左右)。即使是那些优秀的阅读者,每分钟阅读四五百个词也就是他们的天花板了,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快速阅读法”的神话。

在视觉系统完成了对文字的扫描后,我们头脑中的阅读通路就要发挥作用了。我们在看见阅读文字的时候,是先将文字转化成读音,再理解它的意思,还是直接从文字直达语义,根本不需要考虑它的读音呢?作者迪昂告诉我们,其实,阅读的时候这两条信息加工的通路是平行存在并且互相补充的:“语音通路将字母转化为语音,而词汇通路则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一目十行”,有时候却读得非常艰难,字斟句酌仍然难以理解的原因所在。

一般来说,当阅读陌生的文本,或者是比较晦涩的语言的时候,我们会优先选用“语音通路”进行加工:先将字符串解码,然后将其转换为语音,再尝试提取这种发音模式的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常见的词语,或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时,会采取更为直接的“词汇通路”,即先识别单词并且提取词义,然后再利用词义信息去提取它的发音。“词汇通路”靠的是大脑中的“心理词典”,能够及时调取我们头脑中储存的词汇库。我们的“心理词典”储存的词汇越多,背景知识越是丰富,阅读速度就越快。流畅的阅读依赖于两条阅读通路之间的密切合作。

儿童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掌握人类几千年创造出来的文字系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人脑的构造又为人类的阅读进化提供了可能性。迪昂提出,“人类识别书面文字的脑区是由在一千万年前负责物体的视觉识别的脑区演化而来的。”而这个脑区是高级灵长类动物共同具有的。如猴子的大脑中就具有神经元的层级结构,会对视觉场景的片段作出反应,对视觉对象进行编码。但是,由于没有文化的作用,猴子无法发展出阅读文字的能力。

具体来说,儿童学习阅读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图像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相对较短,儿童用图像的形式表征少数字词;二是语音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把单词分解成它们组成的字母,把字素解码成音素;三是正字法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识别字词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自动化的程度也更高。脑成像的研究显示,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大脑神经回路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大脑左侧枕-颞区的“文字盒子区”变化尤其明显。由书面文字引起的神经活动逐步增强,最终整合形成了人的阅读网络。

二、阅读障碍是怎样产生的?

大量事实表明,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由于阅读困难与阅读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速度明显慢于其他人、在单位时间的阅读中不能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或者出现拼读错误等。而阅读障碍则是指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

研究表明,儿童阅读困难有一些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感知缺陷或者是家庭贫困”,或者是没有掌握拼写规则等原因造成的。阅读障碍则与大脑的语音加工缺陷或者神经元迁移等有关。在教育实践中,经常会混淆这两种情况。

首先,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与遗传有着一定的关系。人类基因组研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阅读障碍者的基因数据库,他们发现,在人的第1、2、3、6、15和18号染色体上,有关于阅读障碍的基因。研究还表明,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孩子存在阅读障碍,其他兄弟姐妹有50%的概率也有阅读障碍。但是,阅读障碍并不是单基因病,而是“一系列风险因素和基因群共同干扰阅读的习得”。

其次,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与大脑的某些区域病变或损伤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不同国家阅读障碍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大脑左侧颞叶的整块区域都出现了激活不足的情况。作者认为,“阅读障碍很可能来源于视觉和语言的联合缺陷”。

第三,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与神经元的迁移有着一定的关系。胎儿在母亲妊娠期间,对酒精一类的病原体非常敏感,神经元会因此在迁移过程中偏离正常的位置并且发生冲撞,形成“坑洼”效应,让相关脑区“遍布着位置不当的神经元,无法发挥最佳功能,导致了与深度阅读障碍相关的轻微的语音和视觉缺陷。所以,孕妇戒酒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四,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与对称性知觉发生错误有着一定的关系。大脑的视觉系统存在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会让八岁以下的孩子在阅读和书写时,出现混淆左和右两个方向,或者混淆“b”和“d”、“6”与“9”等镜像错误。大部分孩子经过系统学习训练后可以打破对称性的干扰。但如果7、8岁以后仍然存在镜像错误,并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那就很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阅读障碍并非不可逆。作者特别强调:遗传不是无期徒刑,人的大脑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器官,脑本身是在不断改变和重组的,而且大脑的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功能是可以互补的。可以借助长期的认知干预、激发孩子的动机和注意力,以及愉快体验的方法,来帮助阅读障碍者学习阅读和提升阅读能力。

三、脑科学对阅读有什么启示?

作者在最后一章《阅读的未来之路》中明确指出,脑科学与阅读的知识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有作用的。“家长和教育者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阅读对孩子的脑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孩子的视觉和语言中枢共同构成了一件精妙的装置,而教育通过再利用这些神经回路将其升级为更为熟练的阅读装置。”他相信,对于脑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将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那么,脑科学的知识对于阅读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儿童早期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助于字素与音素的习得。如前所述,儿童学习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是“图示阅读”,儿童没有掌握字的结构与书写的逻辑,视觉系统是把单词和字当作图形来认知,在生活场景和图画书的阅读中,儿童可以掌握许多作为图形的字词,并且经常把形状相似的字词混淆起来。虽然这不是真正的阅读,但是早期视觉词汇的词汇量,对日后阅读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从胎儿期开始,儿童就对于音乐、母亲的说话等声音有敏感性,在婴儿期,与孩子亲密接触的人,经常和孩子说话,念儿歌、童谣等韵律感强的材料,讲故事等,对于儿童音素觉知能力也有直接的作用,而音素觉知是习得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在押韵等语音游戏中表现非常流利的学前儿童,学起阅读来会更快。”研究还发现,早期的音乐训练对于阅读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听觉的刺激。

其次,字母与单词到语音的转换是阅读习得的关键阶段。作者明确要求,“所有的教师从一开始就应专注于一个目标,即掌握每个字母或字素与音素一一对应的拼音原则。”虽然这是对英语为主的语言学习者说的,但是对于中文阅读同样适用。只有把字母(字词)与发音及其意思完整地联系起来,真正的阅读才会发生。作者强调,阅读不是简单地发出几个音节,还要理解文字的内容。“只有当孩子能够轻松地读懂单词和句子,并且能够复述、概括或者释义时,才算圆满地完成了一个阅读任务。”

再次,注重激活儿童的阅读动机、注意力和愉快体验。作者指出,“这些注意和奖励机制对学习速度有巨大的影响。脑内一些神经调节系统会在大脑各处传递诸如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指示其他神经回路记忆特定情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阅读小说和诗歌不仅仅能够使心灵变得愉悦,也能够滋养大脑,因为小说中的形象往往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不需要大脑消耗太多能量,却会加强大脑已有的连接,更会带来很多的愉悦。这种连接强化对于孩子未来的阅读大有好处。

第四,加强对于阅读障碍的早期干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神经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假说,也被称为“神经元再利用”(neuronal recycling)理论。这个理论的本质,就是大脑的可塑性。对于儿童来说,遗传和经验同样重要。尤其是早期的经验,对于儿童阅读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对于阅读障碍的早期干预与治疗也同样重要,“必须是高强度而持久的努力,最好每天进行短暂的训练并持续几个星期。”事实也证明,经过积极的早期干预,儿童的阅读能力会有较大程度地提升。

最后,教师和父母要学习一些脑科学与阅读的知识。作者指出,“每一位教师都应多少了解孩子的脑是如何阅读的”。儿童的大脑是一台复杂无比的精密机器,每一刻都在修改着数量惊人的突触,建立新的通路,作为修理工的教师,就必须了解它的内部情况,从而发现新的更高效的教育策略。“每一名老师都肩负重任,他们需要仔细严格地进行实验,确定适当的刺激策略,从而为学生的脑提供最优质的日常养料。”这是对教师说的,也是对父母说的。

阅读既是人类进化的硕果,也是文化雕琢的杰作。全书的最后指出:“阅读是可以传递给未来一代代人最卓越的礼物”。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礼物,并且一代代地传下去!

作者:朱永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来源:《中国政协》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