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奖获得者经验分享——钱永慧
1.你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研究生最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什么?
我认为一名优秀研究生应当“不娇”“不躁”。
“不娇”是勇敢直面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一篇学术论文从选题到发表的过程就像一场“闯关游戏”,中间会经历提出问题、假设构思、调查取样、反复论证、同行评议等重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具有越挫越勇、持续学习的韧性,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才能“关关难过关关过”。
“不躁”是以持续稳定的时间投入来开展学术研究。我们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探究思考去探寻学术创新点,认真对待论文的研究选题、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以及写作修改的每个环节,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科研经验去实现学术成长。
2.在科研遇到瓶颈时你是怎样调整思路,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的?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我在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时都碰到过瓶颈。当时我是这样调整的:首先是认真思考问题所在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逐条突破;其次是广泛阅读文献,既要阅读本学科前沿的研究文献、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也要从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寻找灵感和方法,不断拓宽研究思路。在广泛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我会积极主动地向导师请教,导师总是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碰到重大的或者个人难以攻克的研究问题,导师也会组织我和同门们在组会上进行讨论、集思广益。
3.你和导师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平时和导师见面交流的频率如何?从导师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我的导师杨帆老师非常重视我们创新思维和学术品质的养成,希望我们能够在研究生阶段关心社会生活、能够掌握学术本领,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导师总能在我遇到问题时提供指导,有时候也会让我们自己碰一碰壁,训练我们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本领。导师自己也很严于律己,几乎每天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处理工作了。我们同学们请教他的问题也总是很快回复我们,还会逐字逐句地教我们修改论文或者是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正因为导师对于我们的付出和指导,我的同门们都取得了不错的学术成果,也在事业学业上得到不错的发展。
导师经常跟我们说,寒暑假是开展社会实践、拓展视野的好时机。所以到了寒暑假,他会带领我们参与实地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带我们去上海、浙江、昆山等城市调研走访,也会组织我们团队举行羽毛球赛、节假日聚餐,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即使他在外出差或工作忙碌,也总会借助邮件、微信、通话等方式对我们的学业问题予以及时回应与耐心指导。在学业之外,导师与我们的相处比较随意平和,会及时地关注、倾听并帮助排解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压力,鼓励我们以劳逸结合的方式来保持最佳状态。
从导师那里学习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难以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如果说让我感受最深的话,就是导师对于科研事业的热爱,他在如何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如何将科研融入生活等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是我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榜样。
4.你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研究生应该如何制定出合理的读研规划?
我认为制定读研规划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明确发展方向之后,需要把握好每个阶段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前进。比如研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文献阅读打好基础、开拓视野、广泛涉猎,尤其是要及早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尽快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研二要利用宝贵的时间专心读书、专注做事,在课题和论文训练中不断锤炼科研技能,争取能在某一领域深耕;研三要规划好时间,在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的同时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然而规划如果不落实,它就永远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行动力,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最后,希望大家在研究生阶段都能健康快乐、收获满满。